规划评论 | 基于理念的规划:重温花园城市(Garden City)
“
作者:朱介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jmzhu@hotmail.com
《城市发展需要规划引导、更需要市场机制》一文认为具备市场意识的“规划”比基于理念的规划更实在、更接近市民、所以更可持续。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都学过“花园城市”的规划理念,花园城市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先驱性的规划实践。
那么,花园城市规划理念对现代城市空间塑造和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
花园城市理念源于1898年霍华德发表的《明日: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书。
工业革命后的快速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贫民窟等),事实上这些城市问题主要影响低收入阶层,对生活在高尚居住区(如伦敦西区)的高收入阶层的影响并不太大。
城市问题也是社会公正问题,霍华德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改善城市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其所追求的是真正的社会改革(real reform),试图建设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正的社会城市(Social City)。
随后,他觉得社会改革的倡议太过激进,不容易被保守的英国社会接受,才于1902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再版时将书名改成《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但是,其改善低收入城乡移民的城市生活质量的宗旨未变。
霍华德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磁铁”理论旨在构造一个城市工业和乡村农业相结合的人类居住地。他认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迁徙使得乡村荒芜,而城市过度拥挤、住房紧缺、环境污染。
城乡一体能够避免乡村衰落和城市拥挤,所以花园城市的空间特征是以农业用地作为绿带遏制城市的无序扩张,确保城市的小规模和低密度,因为严重的城市问题正是由于城市规模太大、密度太高导致的。
霍华德冀望花园城市最终能够成为“无贫民窟、无烟雾弥漫的城市”,花园城市的内涵实际是公平的社会城市,花园和绿化仅仅是表象,城乡结合是手段。其规划目标是通过花园城市的手段达到社会城市。
令人敬佩的是霍华德没有止步于图纸上的规划方案,他与志同道合的规划师、建筑师共同组建了花园城市开发公司,亲自融资、买地、规划设计和开发,将花园城市理念付诸实践。
在此契机下,莱奇沃斯(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分别于1903年和1919年在伦敦郊区建成(见图1和图2)。
图1:开放社区,而非门禁小区
图2:开发商提供的低收入居民住房
花园城市被认为是“废除奴隶制后最伟大的道德运动”,《明日的花园城市》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运动的开端(Lewis Mumford)。之所以被称作道德运动,就是因为花园城市关怀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城市本质。
然而,“30年的花园城市建设,莱奇沃斯和韦林的城市居民总数仅达24000人,而在过去的10年中,每12星期就有同样数量的移民来到大伦敦地区定居”(Raymond Unwin,1932)。
基于理念的花园城市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基于市场原则的伦敦。
原因很简单:花园城市未能如愿地达到其所设定的规划目标——既有乡村的田园风光、又有城市的舒适生活。
事实上,花园城市只有“花园”没有“城市”,绝无伦敦大都市所具有的城市生活综合吸引力。其中,花园城市的致命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而这又与城市规模太小有关。
规划能够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但无法创造有实力的经济环境。规划师能够规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和社会设施,但是规划师无法规划城市经济。规划师的知识背景也限制了他们对城市经济的认识,以为城市经济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壮大。
自1903年莱奇沃斯建成后,很长时间内,该城市只有一家稍具规模的企业(Spirella Corset Company)为居民提供就业。且该企业的业主(William Wallace Kincaid,1868 – 1946)深具社会情怀,他于1910年从美国慕名而来,协助霍华德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花园城市(见图3)。
图3:Spirella Corset Company
莱奇沃斯未能吸引更多的企业使花园城市更有活力,说明这个城市对以赢利为首要目标的企业没有吸引力。城市的偏远区位(当初霍华德选择此地是因为远离伦敦、地价便宜从而使住房便宜)和规模太小是两大原因。
花园城市的实践揭示了规划理念和城市现实之间的鸿沟,城市活力和城市问题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优秀的规划理念需要尊重市场机制。这个教训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极其重要,不尊重市场机制的规划只能以失败告终。
以社会城市为内涵的花园城市未获成功,但是强调城市绿化生态空间的花园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规划战略。
按照我们的标准,大多数欧美城市都是花园城市,不足为奇。但新加坡能够成功地将一个人口高密度的亚洲现代城市做成花园城市的规划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于1967年发起花园城市运动,要求通过绿化软化“混凝土森林”。新加坡土地稀缺、人口密度高,规划战略通过提高城市组团的净密度,挤出了空地提供绿化用地。
新加坡1971版战略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与霍华德所倡议的城市组团群有类似之处(见图4),不同之处是霍华德组团人口规模1-2万,低层低密度;新加坡组团人口规模20-30万,高层高密度,足够的人口规模支持基本日常生活设施的有效配套。最为关键的不同是新加坡人口规模550万(2015),与伦敦866万(2015)相似,而莱奇沃斯只有3万(2015),如果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不变,城市人口的规模与城市活力成正比。
图4:新加坡城市空间结构
与霍华德花园城市理念相比较,新加坡花园城市也非常强调城市的公共性。公共交通、公共空间、公共住房将新加坡塑造成一个优美的社会城市。
经济全球化也造成新加坡人经济收入的贫富差距扩大,但是良好的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见图5)有效地遏制了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5:地铁线路与公共住宅区规划
注:红色地块为公共住宅区,黄绿色地块为私人住房楼盘
特别是覆盖80%国民的公共住房政策遏制了与收入差距关联的住房阶级差距。同时,公共地铁交通充分支持公共住房的居民,而不是私人住房居民。
面对人多地少的挑战,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策略是强调带状绿道,而非块状公园(见图6),以相对较少的绿化用地达到高绿化覆盖率的效果(见图7),以至新加坡能够自称从“花园城市”上升到“城市花园”。
图6:绿带系统的公共空间
图7:绿化覆盖率46.5%(2007)
绿带系统似更符合现代大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新加坡没有出现类似近期香港和美国城市的社会冲突,花园城市规划模式功不可没。当然,也不能忘记世界上第一个花园城市莱奇沃斯伟大的历史先驱理念的启示性作用(见图8)。虽然失败的城市经济发展不会造就成功的社会城市。
图8:莱奇沃斯——世界上第一个花园城市
注:图中文字:乡村的健康,城市的舒适
第一个花园城市莱奇沃斯
我曾问过伯克利一位规划教授:为何美国规划教育在课堂上讲解花园城市理念时不顺便介绍新加坡,毕竟新加坡是世界上真正的经济发达、社会相对公正、有吸引力的花园城市。
他的回答是: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需要强势政府,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强势政府;高层高密度也不是美国人喜欢的建成环境,所以美国学生不需要知道新加坡花园城市。
这又一次说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新加坡可以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高密度城市)城市规划借鉴的对象。但是,规划所创造的城市空间实际是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物化,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规划师必须关注的。一旦深入到规划实施,这些因果关系不言而喻。
- 参考文献 -
朱介鸣,2015,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规划的范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规划评论 | 土地产权:城市空间管治的有效规则
规划评论 | 城市发展需要规划引导,更需要市场机制